狗狗如何全身麻醉?
1.诱导药物(inducer) 这类药物的性质是选择性地激动中枢神经系统中阿片受体,产生镇静、催眠和镇痛作用;并且能增强其他麻醉药的效应。但单独使用这类药物时并不产生麻醉作用,只起助麻醉药作用的桥梁。常用的有氯胺酮(ketamine)等。
2.全麻药物(anesthetics) 全麻药可抑制脑干功能而达到全身麻醉的目的。根据其药理特性和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,可将此类药物分为两类: ①吸入性药物(inhalational anesthetics) 这类化合物具有特殊气味的液态或低熔点固体,吸入后能在呼吸道内被溶解,并与水分迅速结合,转变为易挥发的小分子酯类,随呼吸进入血液,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麻醉作用,这类化合物的缺点是具有刺激性气味、对呼吸道粘膜有损害、可引起头痛及哮喘发作,且有毒性,临床上已较少用。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异氟醚(isoflurane)、七氟烷(sevoflurane)以及安氟醚(aminophylline)和地氟醚(desfluorane)等。
②静脉全麻药(intravenous general anesthetics) 有两类药物,一类是苯二氮类药物(benzodiazepines drugs)及其衍生物如安定(diazepam)、舒乐安定(estazolam)和氯硝西泮(clonazepam)等;另一类为非苯二氮卓类静脉全麻药,包括丙泊酚与咪达唑仑(midazolam)等。由于吸入性全麻醉药物因不良反应少、并发症少而被广泛采用,故静脉用药在儿童和成人较常用,尤其在急诊手术时可选用,但其应用受到很多限制。另外,上述药物多属中枢神经抑制剂,长期应用会产生耐受现象,并可能产生蓄积中毒反应,因而需要寻找新的更安全的药物代替它们。
3.肌肉松弛剂(neuromuscular blocking agents NMBAs) 目前临床使用的肌肉松弛药剂分两大类,一是非去极化型NMBA,代表药物为筒箭毒碱(tubocurarine)[4];二是去极化型NMBA,主要有新斯明(suxamethonium chloride )、阿曲库铵(atracurium besylate)、维库溴铵[acetylstrophanthin (Vecuronium Bromide),万可林]和潘卡索铵[pancuronium bromide,潘可龙]等。此外还有新斯的明和加布比罗丁(gallamine triethiodide, Gantrisin)等。
4.拮抗药(reversal agent) 拮抗药是用于解除NMBA肌松作用的药物,可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阻断剂两种。前者能与运动神经末梢内的乙酰胆碱竞争NMBA的作用位点,使NMBA的肌松作用部分或完全恢复,因此也称为竞争性拮抗药。后者则不能与NMBA的受体部位结合,仅通过影响靶器官对乙酰胆碱的反应而起效,因此不竞争NMBA作用部位,所以称之为非竞争性拮抗药。目前临床常用于拮抗药的药物有以下几种: ①胆碱能激动药(cholinergic agonist) 这类药物包括新斯的明和加布比罗丁等,均为M形腺体类生物碱,能直接刺激突触后膜上的M-胆碱受体,使其兴奋,从而对抗NMBA引起的肌松作用。该类药物治疗剂量较大,一般需超过正常治疗量的5~10倍才能达到有效浓度,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副反应,故临床应用不多。
②N乙酰-D天冬氨酸盐(N-Aspartyl-L-a-aspartate, NASP) NASP是一类具有N乙酰-DL天门冬氨酸结构的化合物,可以拮抗去极化型NMBA的作用,而对非去极化型NMBA无拮抗作用。NASP的拮抗作用是由于其作为NMDA受体的拮抗剂,阻止钙离子内流所致。该类药物尚未应用于临床,只是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。